⇧
8610NEWS
来自CUP的最新新闻
全部媒体
路透新闻
BBC新闻
华尔街日报新闻
星岛日报新闻
cnBeta新闻
FT中文网新闻
纽约时报新闻
CUP新闻
RCI新闻
半岛新闻
早报新闻
日经新闻
rfi新闻
共同社新闻
engadget新闻
联合报新闻
多维新闻新闻
世界新闻网新闻
ETtoday新闻
财新新闻
全现在新闻
端传媒新闻
ABC新闻
东亚日报新闻
欧洲时报新闻
环球网新闻
VOA新闻
DW新闻
中時新聞網新闻
立場新聞新闻
星洲网新闻
文化
/
2023.06.09
18
:
47
印度女性帶動遊戲產業,卻又受盡歧視
印度
社会
女性
平等
性别歧视
直播
游戏
电子游戏
印度網絡遊戲產業蓬勃發展,當中女性玩家人數不斷增長,也愈來愈多參與電競項目甚至靠直播打機賺錢,成功開拓商機。但女性玩家經常遇到歧視和威脅,當地遊戲領域到底如何向性别平等發展?
文化
/
2023.06.09
18
:
45
【香港道別式】中環相機街的最後餘暉 鍾沛攝影器材行
香港
影片
中环
摄影
本土
相机
中環士丹利街,於上世紀 60、70 代曾經是熱鬧的「相機街」,聚集十數間曬相舖、相機器材店和影樓等等。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相機老店相繼結業,行業風光不再,連最後一位老將 —— 鍾沛攝影器材行,也宣佈今年 6 月下旬結業。世界變幻無常,街舖變網店,菲林轉數碼,在沉默中消亡前,且聽老闆鍾景林娓娓道來。
文化
/
2023.06.09
18
:
44
【展覽】Joan Miró 作品回顧展 ——「米羅的詩想日常」
香港
创作
展览
米罗
艺术
诗
香港藝術館與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聯合籌辦「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在港首次展出由基金會借出 94 件米羅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及影像資料。此外,其中 11 件作品更是基金會首次外借,逾 8 成展品亦是首次登陸亞洲;「煙火」便是米羅 80 歲時的畫作,亦是基金會極少外借的作品之一,不妨把握最後機會,近距離一睹極具童趣及多變的創作。
文化
/
2023.06.09
18
:
43
月巴氏:1994(8)——「餓狼傳說」
小说
歌曲
音乐
His ‘n’ Hers 比「餓狼傳說」好聽。 Jarvis Cocker 的歌聲,比張學友好聽。 或許這樣比較並不恰當,但這的確是我那一刻的感覺,相當真實的感覺。
文化
/
2023.06.09
18
:
42
Moyashi:計劃性中伏
日本
社会
旅游
连锁店
餐厅
台灣的「地雷」,如果翻譯成香港粵語,最接近的詞語應該是「中伏」。你首先需要有期待,然後結果與期待有落差,那種委屈與失望的情緒狀態才是所謂的「伏」或者「雷」。如果你本來就沒有期待,甚至極端例子下,期待是負值,就會求仁得仁。那本來就不是雷,也沒有伏。
文化
/
2023.06.09
18
:
41
廖康宇:最近在英國遇見的兩件怪事
英国
偏见
排外
移民
种族
香港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香港人到外地生活,難免會在意其他人的目光。英國雖然是文明人的國度,但排外卻是真實存在,這篇文章就略寫我最近在英國見識到的兩件怪事。
文化
/
2023.06.08
18
:
50
遇刺倖存,堅毅魯西迪以新書再探歷史虛實
作家
刺杀
小说
书
书籍
現年 75 歲的印度裔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被伊朗追殺多年,去年 8 月不幸遇刺,身中多刀,更有一隻眼睛失明,令很多人以為魯西迪創作生涯就此告終,他卻在今年初出版新書「勝利之城」(Victory City),展現頑強不死的創造力。究竟他經過生關死劫所寫的新書,要說的是甚麼樣的故事?
文化
/
2023.06.08
18
:
49
【向核能睇齊】要開發先進 AI,應先領牌?
英国
社会
人工智能
数码
监管
许可
英國工黨數碼事務發言人 Lucy Powell 近日向「衛報」表示,政府應對企業使用龐大數據集來訓練人工智能(AI)產品引入更嚴格規定,如要透過 OpenAI 數據集來建構 ChatGPT 等,技術開發人員須持有許可證,否則應被禁止開發先進的 AI 工具。
文化
/
2023.06.08
18
:
48
MeToo 運動,改變了法例和職場甚麼?
台湾
社会
两性
女性
平等
性骚扰
打工仔
职场
台灣近日捲起 #MeToo 風暴,從政黨、演藝圈到傳媒界,紛紛有受害者揭露自己曾遭受不當待遇。始於 2017 年的 #MeToo 運動從美國蔓延到全球,打開了對性騷擾事件的反思與討論,5 年過後,職場方面有甚麼改變?對剛進入社會工作的 Z 世代來說,他們面對的職場文化是否更平等?
文化
/
2023.06.08
18
:
47
在影像氾濫時代,回顧 20 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哲学
唯心主义
思想
知识分子
语言
20 世紀西方哲學經歷「語言學轉向」後,語言被視為理解世界的根本,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甚至宣稱「文本以外無一物」。美國哲學家 Crispin Sartwell 卻在學術平台 Aeon 撰文分析,如今世界不再是由報章文字堆砌,而是影像氾濫。全新的經驗基礎,加上現實世界的苦難,更顯得語言學轉向的哲學脫節離地。
科技
/
2023.06.08
18
:
47
在未來,或者打針就可以幫貓絕育
社会
动物
基因
宠物
手术
激素
兽医
绝育
荷尔蒙
猫
避孕
飼主通常會被建議為貓隻絕育,「捕捉、絕育、放回」也是控制流浪貓數量的手段。不過貓多獸醫少,哈佛大學生殖生物學家 David Pepin 和辛辛那提動物園動物研究主任 William Swanson 等人的研究團隊,便研發新穎且安全的基因治療避孕方法,控制寵物、野貓、社區貓等的數量。
文化
/
2023.06.08
18
:
45
作為美食大國,日本卻甚少素菜選擇
日本
旅客
旅游
东京
素食
饮食
餐厅
對不少旅客來說,日本是個美食大國,但素食者在當地卻總是苦無選擇。為吸引更多遊客,日本各地正鼓勵食店向不吃肉的顧客提供更多素食選擇。
文化
/
2023.06.08
18
:
43
Ryan Fung:中國擁抱核電 無懼「核災日月」一課
中国
核电
核电厂
能源
Netflix 日劇「核災日月」重現 2011 福島核災,令人反思核電雖獲不少國家標榜為潔淨能源或零碳能源,但一次核爆意外,卻足以危及國民安全和政治體制的穩定,如何達致平衡仍值得反思。
文化
/
2023.06.08
18
:
42
科學狗:畢氏粗角蟻扮蟻后 只需一個變異超級基因
昆虫
生物
蚂蚁
螞蟻在很多文化中,也有勤勞的象徵。然而,畢氏粗角蟻(Ooceraea biroi)卻會成為一個群族的「寄生蟲」,牠們會群起攻佔其他蟻巢,然後假扮蟻后,接受該巢原本的工蟻照顧。只要數量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這些寄生蟻和其後代都會在這群族中成為「打跛腳唔駛做」的悠閒階級,一直假扮蟻后。
文化
/
2023.06.08
18
:
41
林喜兒:「繼承之戰」—— 黑暗中的一點人性
影评
权力
阶级
斗争
5 年 4 季 39 集,「繼承之戰」(Succession)終於在上星期落幕。誰是繼承者,結局有沒有爛尾自然是焦點。這些權力遊戲故事歷久常新,為甚麼「繼承之戰」能夠成為當代經典?這就是它比戲劇寫實,卻又把現實戲劇化,能穿透人性複雜的厲害之處。
科技
/
2023.06.07
18
:
50
專家如何利用 VR 技術,找出新一代 NBA 籃球巨星?
球星
篮球
虚拟实境
训练
运动
今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的季後賽總決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由西岸的丹佛金塊對戰東岸的邁亞密熱火,前者第一次殺入總決賽,後者則是以東岸第八種子身份奇蹟殺入最後階段,無論哪一隊勝出都會創造歷史。NBA 經過多年經營,已經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聯賽,多年來和 NBA 球隊都擁抱科技,務求達到最佳表現,而未來一個焦點技術,或許是「虛擬實境」(VR)。
文化
/
2023.06.07
18
:
49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大脑
思考
情绪
神经元
记忆
认知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文化
/
2023.06.07
18
:
48
酷熱天氣下,中國電網遭遇考驗
中国
社会
全球暖化
断电
气候变化
水力发电
温度
电力
电网
中國最近持續高溫,家家戶戶冷氣需求激增,為電網帶來壓力。汲取去年夏天的經驗,當地開始調整電力發展計劃,各界則關注限電危機會否重演。
文化
/
2023.06.07
18
:
47
【印度列車事故】安全不及速度和新潮重要?
印度
社会
公共交通
基建
安全
意外
火车
铁路
印度正就全國鐵路網絡及基建進行現代化改革,好讓火車乘客踏上安心而愉快的旅程。但在上週五,東部奧里薩邦發生該國近年最致命鐵路事故,3 輛列車連環相撞引致出軌,至今釀成 300 人死亡、逾 1,000 人受傷,大量遺體仍待確認身份。這是意外還是人禍?各種疑問令大眾再度關注印度鐵路安全。
科技
/
2023.06.07
18
:
46
新再生能源科技:用磚頭儲藏熱量
储藏
再生能源
工厂
热力
热能
砖
能源
重工业
現時,重工業佔全球碳排放量大約 4 分之 1。從製造鋼鐵到嬰兒食品,工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熱能,目前大部分工廠都通過燃燒化石燃料來獲取所需能源,其他替代能源都無法穩定供應得到工廠所需的熱能。於是,熱量電池成為大熱科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很多初創企業正爭相研發儲熱磚頭。
文化
/
2023.06.07
18
:
45
除口罩後,日本人開始接受微笑訓練
日本
口罩
微笑
沟通
社交
表情
今年 3 月,日本政府正式解除口罩規定,由市民自行決定戴或不戴。但這 3 年來口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除罩」,不少日本人自覺要開始管理表情,教人重新微笑的「笑顏訓練」生意更因此蓬勃發展。
文化
/
2023.06.07
18
:
44
停一停,諗一諗
社会
我們愈選擇不談論家庭暴力,愈迴避這個問題,我們失去的就愈多。 —羅素.威爾遜(美式足球員)
文化
/
2023.06.07
18
:
43
曾詩敏:所謂時代的終結,真的那麼傷感嗎?
有线电视
足球
退役
运动
体育
「一個時代的終結」—— 近年大家揮別一些重大的人和事時,總愛這樣形容。2023 年快過了一半,這陣子,終結來得好像特別多。
文化
/
2023.06.07
18
:
42
Hong Kong Infosphere:淺談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的發音
香港
口音
沟通
发音
研究
英语
语言
语言学
香港人說的英文非常有特色。這甚至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基本上只要在 Google Scholar 輸入「Hong Kong English」,就能看到上百篇相關的學術文獻,當中以研究英語發音(Phonetics)為主。那麼,到底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是甚麼?與我們日常相關嗎?
文化
/
2023.06.07
18
:
41
趙子龍:難道故事中的大野狼不能有好人嗎?
漫画
文化
/
2023.06.06
18
:
50
【倫常命案】為何「下毒手」會變成「最佳解決方法」?
社会
子女
家庭
心理
父母
犯罪
精神健康
昨日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印籍母親涉嫌用枕頭焗死 3 名年幼女兒。據報道,疑犯與丈夫分居一年,正處理撫養事宜,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牽涉感情問題,不排除是不想將 3 名女兒交給他人照顧。過往有犯罪行為專家曾表示,倫常命案中,加害者往往是希望家人將來免於受辱或發生悲劇,認為痛下毒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
文化
/
2023.06.06
18
:
49
血腥行兇影片,對未成年者有何心理影響?
社会
精神健康
儿童
影片
心理
教育
暴力
网络
血腥
日前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隨後有拍得行兇過程的閉路電視影片流出,那些血腥片段亦旋即在網上瘋傳,相信不少青少年甚至兒童也有看到。東西方專家均警告,現實中的暴力影像透過社交媒體擴散,足以對未成年人士的心理健康造成破壞,而保護他們善用互聯網免受傷害的重任,則落在每個成人身上。
文化
/
2023.06.06
18
:
48
【烏克蘭戰爭】炮彈地雷太多,清理人手太少
乌克兰
社会
地雷
战事
战争
扫雷
生活
农业
受戰爭影響,烏克蘭糧食出口下降。當地大量農田可能埋有地雷、未爆炸的集束彈、雙方部隊發射的火箭或炮彈,農夫們往往要作艱難抉擇:冒生命危險繼續打理農務,或者忍受生計問題,等待專責掃雷的官方或志願團隊協助。在生計受到威脅、國家人手及資源緊絀之下,有烏克蘭人開始自己動手清理炸彈及掃雷。
文化
/
2023.06.06
18
:
47
少子化世代中,奈義町如何締造生育率奇蹟?
日本
社会
人口
儿童
家庭
生育
生育率
社区
育儿
要提升生育率,秘密或者就在岡山縣奈義町。只有約 5,700 人的奈義町 2021 年生育率達 2.68,是全國平均水平 1.3 的兩倍多。就連首相岸田文雄也曾到訪這個偏遠町鎮,視察當地的日間托管服務和不同援助計劃。
文化
/
2023.06.06
18
:
46
印度人口販運者,如何誘使婦女前往阿曼?
印度
社会
女性
妇女
犯罪
罪行
一位印度駐阿曼的大使館官員向「印度快報」表示,當地的庇護所經常會有 30 至 40 名等待返回印度的婦女。其中一名婦女被聲稱為「旅行社」的公司,以 8 萬盧比販賣到阿曼,不少來自印度多個城市如霍希亞普爾、賈朗達爾及阿姆利則的婦女也有著類似遭遇。
文化
/
2023.06.06
18
:
45
塑膠回收再造,不一定有利環境?
英国
社会
回收
垃圾
塑胶
废物
环境
塑膠行業重視回收,鼓勵消費者參與其中,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回收塑膠本身也可能釋放大量微塑膠,或達回收量逾一成,危害環境。研究反映回收再造不一定對環境帶來好處,源頭減廢才是最重要。
文化
/
2023.06.06
18
:
43
Moyashi:精神病社會
社会
精神健康
压力
心理学
暴力
精神病
我相信今天生活在香港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精神病,有的只是程度的分別。或者說在一個荒謬的社會中,維持正常思考這個企圖,本身就是一件會痛苦得變成精神病的事。
文化
/
2023.06.06
18
:
42
筆是港媽:幼童爸媽的猶豫 —— 何時上學?
英国
上学
婴幼儿
学前班
学习
幼稚园
教育
移居
育儿
24 小時照顧幼童的確需要很多勞力、耐性和心機。雖然曾經是老師,但自問不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我也很容易因兒子的無心之失而生氣。儘管有這麼多送兒子上學的理由,我們還是選擇讓他多留在家中 1 年。
文化
/
2023.06.06
18
:
41
劉偉民:意大利葡萄酒 Masterclass(三)—— Friuli Venezia Giulia
葡萄酒
酒
酿酒
Friuli Venezia Giulia 位於意大利東北部,東接斯洛文尼亞,北面是奧地利,作為意大利接壤東方的窗口,以及中歐國家海航的必經之地,坐擁重要地利。現在航空交通發展成熟,影響力大大減退,尤其西鄰的大區 Veneto 擁有威尼斯和維羅納兩個旅遊熱點,鋒頭都被搶走了。
文化
/
2023.06.05
18
:
50
【國際案例】英國如何應對精神病人兇殺案?
英国
社会
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
精神病
6月2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兇案,令香港各界痛心。據指疑犯有精神分裂症紀錄,令大眾更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全球多國近年都面臨嚴重精神健康危機,在 1993 至 2022 年間,英國有 2,140 宗由精神病患者造成的致命案件;而 2005 至 2015 年間英國被判謀殺罪的人中,有 11% 是精神病患者,其中大多數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該國的處理手法能為香港提供甚麼線索?
文化
/
2023.06.05
18
:
49
【本色化】太平天國如何重塑基督教?
中国
信仰
基督教
太平天国
宗教
本土
历史
洪秀全
有香港宗教界人士稱「『基督教中國化』即『本色化』、免太多洋教色彩、將基督教信仰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提到基督教中國化,不妨回首當年太平天國創始者洪秀全。在太平天國的基督教裡,洪秀全從理解清代基督教傳教士梁發編寫的「勸世良言」開始,到修改「聖經」內容,充分將個人本色帶到基督教之中。
文化
/
2023.06.05
18
:
48
【拒絕遺忘之二】記憶外判數據庫,人類瀕臨「數碼失憶」?
精神健康
互联网
大脑
智能手机
记忆
资讯
在沒有手機與電腦不行的年代,我們都習慣把部分記憶工作外判給數碼設備。坊間有說法認為,人腦會因此遺忘重要資訊,甚至可能造成大腦記憶力退化,形成「數碼失憶」(Digital Amnesia)現象。究竟這是危言聳聽,還是人類退化與失憶的集體危機?
文化
/
2023.06.05
18
:
47
【好熱呀】數字一樣高,為何感覺更熱?
社会
全球暖化
天气
气候变化
温度
酷热
体感温度
面對氣候變化,香港天文台今年新增了「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當氣溫到達攝氏 35 度或以上時,就會發出警告。5 月 30 日全港氣溫普遍達 35 度,部分地區如上水及赤鱲角更一度錄得 37 度以上,香港天文台便首發「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而且連發兩天。布里斯托大學氣候科學專家就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不同地區的體感反映為甚麼會有差異。
文化
/
2023.06.05
18
:
46
【戒不掉的外賣】企業押注在你我的惰性
美国
垄断
外卖
消费者
在美國使用外賣平台,車手的燃油費、繁忙地區的送貨費,再加上小費,種種雜費可能已比食物本身更貴。但即使比自行購買食物要多花一大筆錢,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習慣了如此方便,現在已難放棄外賣送貨。「彭博社」消費品及零售業專欄作家 Leticia Miranda 指出,大企業正是看準這一點,要消費者開始為送貨的便利付費,免費或接近免費送貨的好日子正逐漸消失。
文化
/
2023.06.05
18
:
45
【Soul Monday】無償在酷熱中巡邏,只為保障野馬與遊人安全
美国
动物
国家公园
旅游
游客
野生动物
野马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 9 人義工團隊「Pony Patrol」(小馬巡邏隊),正努力保護阿薩提格島國家海岸的野馬。義工常在酷熱天氣及蚊叮蟲咬的惡劣環境下當值,無償解決馬與遊客的紛爭,保障彼此安全,讓人們可以好好遊玩,野馬可以如常生活。
文化
/
2023.06.05
18
:
43
書店們:你的圖書館
香港
图书馆
书籍
历史
阅读
這一陣子,公共圖書館有些決定引起了大家的討論,今次我們以「你的圖書館」為題,由各書店想像自己設立圖書館時,會首先考慮購的書,可以是經典、怪奇、另類,甚至令人討厭的讀物。
文化
/
2023.06.05
18
:
42
吳蚊蚊:台北小旅行
台湾
台北
旅游
最近來台北玩的朋友很多,都問我哪裡好玩、甚麼好吃,那麼我來隨手推介一些日常小景點或餐廳(無業配,但現在開始歡迎找我哈哈)。排名不分先後。
文化
/
2023.06.05
18
:
41
唐明:莎劇人物 01 —— 最具破壞力的小人
典型
小人
文学
经典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亞以一己之力開拓了英語世界,他的戲劇作品尤其被公認為文學典藏,因為他創造了許多典型人物,不但可以在後來的作品裡找到他們的影子,甚至可以在現實生活裡辨識出來。莎士比亞戲劇中一個廣為人熟知的典型是伊阿古。看過電視劇「權力遊戲」的人,應該對「小指頭」這個角色印象深刻,「小指頭」的行事方式很像伊阿古,甚至連人物的形象氣質也很符合想像。
文化
/
2023.06.02
18
:
50
雅典理工圍城戰:一場反軍政府的學生起義
希腊
镇压
雅典
被奉為西方民主發源地的雅典,近代民主發展卻一波三折,上世紀經過軍政府鐵腕統治,觸發 1973 年學生帶頭起義,佔據雅典理工學院號召全民抗爭。縱然坦克及軍隊攻入校園,抗爭以流血收場,但雅典理工圍城戰是推翻軍政府的第一塊骨牌,為今日的希臘第三共和國奠定基礎。
文化
/
2023.06.02
18
:
49
【尚未完場之五】曇花一現:遠東音樂經理協會
亚洲
香港
娱乐
本土
历史
音乐
由祁凱達與徐岱靈聯合執導的電影「尚未完場」通過猶太商人歐德禮(Harry Odell)一生,追憶香港的變遷。歐德禮在戰後投身娛樂事業,創辦萬國影片公司,興建璇宮戲院,邀請世界級樂手來港獻技,被視為香港第一位大娛樂家。其實香港的故事可以放諸亞洲冷戰經濟史來閱讀,一班亞洲音樂家就組成「遠東音樂經理協會」(Impresarios Association of the Far East)作國際交流。
文化
/
2023.06.02
18
:
48
陶傑:工黨上台,好運也不會來
英国
英国
大选
工党
英國保守黨大勢已去,下屆大選,如無意外,工黨勝出機會超過 8 成。
文化
/
2023.06.02
18
:
47
【拒絕遺忘之一】從失憶症病例,神經科學家解拆甚麼是記憶
精神健康
大脑
记忆
記憶是人類學習與經驗世界的重要能力,但要遺忘與改寫記憶,從來不如想像般困難。上世紀的神經科學研究,以大腦機制拆解記憶之脆弱,年屆 104 歲的神經心理學家米娜(Brenda Milner)正是貢獻卓著的學界翹楚,她在數年前曾憶述其經典的失憶症病例研究,解釋記憶的本質。
文化
/
2023.06.02
18
:
46
日韓破冰後,哈日熱潮重現南韓
日本
南韩
哈日
韓國與日本長期有著歷史爭拗,加上近年貿易糾紛,南韓民間曾發起「No Japan」抵制來自日本的一切。不過,隨著日韓關係解凍,愈來愈多年輕南韓人被日本產品及文化所吸引,也不再像前幾代人一樣,視日本為敵人。
文化
/
2023.06.02
18
:
44
【展覽】「FACE ID」與「BOUNTIFUL」:藝術家對身份及生活的各種演繹
香港
展览
艺术
現在 AI 也可以生成多個圖像,甚至是可輕易製作出一個虛擬分身,再者各種社交媒體充滿著眾人的自拍照,留下倩影,這樣的情況下,各人的照片與創作會漸漸變得類同嗎?JPS 畫廊舉辦聯展「FACE ID」,邀請 8 位當代藝術家,以跨越傳統和前衛的創作手法,為肖像畫賦予新時代的演繹方式。距離不遠的 Quiet Gallery 亦邀請了 16 位藝術家以「BOUNTIFUL」為題,發掘生活中各種豐富的色彩。
文化
/
2023.06.02
18
:
43
Moyashi:論作品改編幅度,小魚仙根本不入流
影评
改编
种族
迪士尼
电影
黑人
迪士尼電影「小魚仙」上映一個星期,票房成績還言之尚早,但黑人歌手兼女星 Halle Bailey 主演所引發的爭議,比電影故事本身更惹人注目。一方樂見電影選角顯示出種族多元平等,另一方則反對找黑人出演原著中的白人角色。反方的論點中,雖然有赤裸裸的黑人歧視,但更多的理由是批評不符合原著,因為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是白人 —— 或者說白色肌膚,因為根本不是「人」。
文化
/
2023.06.02
18
:
42
月巴氏:1994(7)——「His ‘n’ Hers」
小说
乐队
歌曲
音乐
「Blur 我也有聽!但如果比較,我比較喜歡 Pulp。」 然後 Patrick 向我簡述了 Pulp 的歷史。早在 1978 年已經組成,但一直紅不起,直到今年推出收錄了這首「Babies」的「His ‘n’ Hers」,才總算受到外界關注。 「樂隊 Vocals Jarvis Cocker,絕對是天才,對於人和社會他有很獨到的觀察。」
文化
/
2023.06.02
18
:
41
呂嘉俊:絕食不能救國
精神健康
抗议
绝食
人類與生俱來必要進食,絕食者選擇反生物法則,是因為在精神層面以外,他有比生存更重要的追求。那絕對不是美食當前而拒絕的禁慾主義,是反動物本能,以身體作為武器,與敵人周旋。古往今來,我們知道的絕食者,如文天祥、甘地,到近代愛爾蘭共和派的絕食運動,都是以自己的身體抵抗強權。
文化
/
2023.06.01
18
:
50
韓國收養案的背後:國際慈善事業黑幕
韩国
社会
南韩
孤儿
领养
5 月 16 日,韓國首爾的中央地方法院宣判,霍特國際兒童服務公司需要向一名 48 歲男子賠償 1 億韓元,理由是該男子兒時被送到美國收養的過程處理不當,令他過上一個飽受虐待的童年,他長大後亦陷入各種法律問題中,更在 2016 年被驅逐出境。事件反映了 60 到 70 年代期間,韓國和國際慈善事業的驚天黑幕。
文化
/
2023.06.01
18
:
49
【尚未完場之四】曾關押歐德禮的亞皆老街集中營
香港
战俘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集中营
由徐岱靈與祁凱達執導的「尚未完場」,令香港大娛樂家歐德禮(Harry Odell)的故事再次走進大眾目光。歐德禮於 1919 年來到香港後,初時當一名股票經紀,並與時尚品牌「詩納菲兒」的太子女 Sophie Odell 過著美滿的婚姻生活。然而好景不常,1941 年 12 月日本入侵香港,歐德禮亦淪為戰俘,被扣押在亞皆老街集中營(Argyle Street Camp)。
文化
/
2023.06.01
18
:
48
酷熱難耐,已經是人口移民的理由
社会
全球暖化
天气
气候变化
气温
热浪
生活
移居
移民
近日天氣酷熱難耐,勞工處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引起不少討論,但氣候研究學者所爭論的,是面對全球不斷升溫的趨勢,究竟酷熱是否已經構成移民的因素?
文化
/
2023.06.01
18
:
47
歐洲反浪費浪潮,從減少電子垃圾做起
欧洲
奥地利
社会
浪费
消费
维修
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當智能手機或家中電器壞掉時,許多人寧願丟棄也不願拿去修理,結果製造大量電子垃圾。奧地利政府去年開始推出電子產品維修券,補助各種電器的維修費,旨在緩解電子垃圾問題。歐洲各國亦陸續立法推動反浪費,這些改革如何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文化
/
2023.06.01
18
:
46
南韓年輕人創業夢:開便利店
韩国
社会
企业
便利店
创业
南韩
品牌
就业
年轻人
南韓最近出現一個現象,愈來愈多 20、30 歲的年輕人不做打工仔,爭著自己開便利店,背後原因為何?隨著更多年輕一代加入這個行業,便利店在推銷和營運模式上亦有所轉變,更貼近年輕顧客的需要。
文化
/
2023.06.01
18
:
45
【回報至上】印度男性經濟能力提升,如何刺激嫁妝需求?
印度
社会
两性
嫁妆
家庭
教育
结婚
在南亞地區,結婚時由男女雙方家長向彼此贈送嫁妝的傳統,已有數百年歷史。雖然印度自 1961 年起立法禁止這種做法,但仍無阻習俗流傳至今;最新研究發現,近數十年隨著印度男性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提升,嫁妝的價值和普及率也有所增加。
文化
/
2023.06.01
18
:
44
【愛在左右】香港遺美 光影記錄崖上的戲棚
香港
影片
传统
摄影
本土
历史
社区
「以照片拾遺,留住留不住」,是林曉敏三年前設立「香港遺美」專頁的初衷。她在大學開始已會藉攝影記錄社區,假日遊走於大街小巷,發掘其他人未必發現的美好事物,透過自己的鏡頭和美感將它們拍下來,連結社區的人和事。
文化
/
2023.06.01
18
:
43
Ryan Fung:氣候危機地圖炮 氣候難民影響你我他
气候
气温
热浪
從前,移民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未來,移民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近日香港熱不可耐,不免令人想起氣候難民這個話題,全球氣溫升高使得某些地區變得不那麼宜居,未來可能會有大量的氣候移民或難民,或會完全改變全球的人口預期。
前页
1
...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