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0NEWS
最新科学新闻
全部新闻类别
时事新闻
科技新闻
财经新闻
文化新闻
科学新闻
社会新闻
趣闻新闻
游戏新闻
影视新闻
动漫新闻
音乐新闻
cnBeta
/
2021.06.17
20
:
49
民众拍下令人困惑的“杀人大黄蜂”照片 标志着今年在美国首次发现这种昆虫
美国
据外媒CNET报道,2021年美国第一份关于亚洲大黄蜂的确认报告已经出炉,这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出现的一种令人担忧的入侵物种。这种大型黄蜂因其毒液和通过斩断小昆虫的方式破坏蜜蜂种群而赢得了 “杀人大黄蜂”的绰号。
cnBeta
/
2021.06.17
20
:
23
研究揭示更强大的COVID-19疫苗配方 或能有效对抗新冠病毒变种
新冠疫情
研究
疫苗
据外媒报道,一项关于人体细胞在应对SARS-CoV-2感染时激活免疫系统方式的新研究可能会为对抗新冠病毒及其迅速出现的变种的更有效和强大的疫苗打开大门。波士顿大学全美新发传染性疾病实验室(NEIDL) 和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的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这是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人体究竟用什么类型的 "红旗 "来争取T细胞的帮助--免疫系统派出的杀手来摧毁受感染的细胞。
cnBeta
/
2021.06.17
20
:
00
研究:金钱可以让人变得更快乐 但是有限度的
研究
研究发现金钱可以让你更快乐,但这是有限度的据外媒报道,常言道:“金钱买不到幸福。”这可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但它不一定是一个流行的想法,许多人认为缺钱会导致影响个人幸福的各种问题的发生,于是拥有更多的钱在逻辑上会让一个人感到更幸福。
cnBeta
/
2021.06.17
15
:
43
考古学家在以色列发现一个完整的鸡蛋化石
以色列
如果你曾经做过鸡蛋早餐,你就会知道鸡蛋并不是特别结实。它们非常脆弱,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商店里把鸡蛋盒打开以确保它们没有破裂的原因。为以色列文物局工作的考古学家有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该小组在亚夫内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鸡蛋,时间大约是1000年前。
cnBeta
/
2021.06.17
6
:
09
哈勃太空望远镜上的计算机意外停止工作 美国宇航局正在进行恢复操作
美国
太空
美国宇航局正在努力解决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有效载荷计算机的问题。该计算机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13日星期日下午4点后不久停止了运行。在分析了数据之后,哈勃操作团队正在调查是否是一个老化的内存模块导致了计算机的停止。
cnBeta
/
2021.06.17
5
:
09
量子计算新突破:新发明使光量子比特在室温下保持稳定
量子
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使光的量子比特在室温下保持稳定,而不是只能在-270度下工作。他们的发现节省了电力和资金,这是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一次突破。
cnBeta
/
2021.06.17
5
:
05
发育中最神秘但又最关键的阶段:人类胚胎中的关键分子事件得到确认
人类
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人类胚胎发育第7天和第14天之间的关键分子事件--这是我们发育过程中最神秘而又关键的阶段之一。孕期的第二周代表了胚胎发育的一个关键阶段,或称胚胎发生。这一时期的发育失败是导致早期妊娠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将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它是如何出错的,并采取步骤能够解决问题。
cnBeta
/
2021.06.17
4
:
28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cnBeta
/
2021.06.17
4
:
19
科学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 开发出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科学家
机器人
据外媒报道,机器人是探索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的好帮手,但有一个环境对它们来说比较棘手,那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现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已经开发出一种蛇形机器人,它使用一系列方法钻过柔软的沙地或土壤。
cnBeta
/
2021.06.17
4
:
04
科学家打造出能对跳动心脏电场成像的“石墨烯相机”
科学家
石墨烯
据外媒报道,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科学家展示了石墨烯的另一种用途,即将其作为一种先进传感器的基础进而让来自活细胞和组织的电信号实现成像。据悉,该团队的“石墨烯相机”被用来记录跳动的心脏的电活动,当涉及到大脑时,其还可以开辟出新的感知能力。
cnBeta
/
2021.06.17
3
:
40
研究:超大质量黑洞或可能由坍塌的暗物质晕形成
黑洞
研究
据外媒报道,超大质量黑洞被认为成长缓慢,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它们会从周围吸收物质。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又是是如何在宇宙诞生初期出现的呢?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起源故事--黑洞种子是由自我交互的暗物质晕的坍塌产生。
cnBeta
/
2021.06.17
3
:
32
研究称关注情绪是改善肥胖者心脏健康的关键
肥胖
研究
根据周三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在线科学大会EuroHeartCare - ACNAP大会2021上公布的一项研究,参加非评判性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调整计划的肥胖症患者在短短10周内改善了他们的心血管和心理健康。参与者减轻了体重,在焦虑和抑郁以及包括血压在内的身体测量方面获得了益处。
cnBeta
/
2021.06.17
2
:
18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感染未成熟的红细胞后 会导致血氧水平降低
新冠疫情
研究
据外媒报道,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在感染未成熟红细胞后,会减少血液中的氧气并损害免疫反应。阿尔伯塔大学研究人员在《干细胞报告》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阐明了许多COVID-19患者(甚至那些不在医院的患者)都患有缺氧症的原因。该研究还显示了为什么抗炎药地塞米松对那些病毒感染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cnBeta
/
2021.06.17
2
:
11
科学家重建庇里牛斯野山羊数量历史:为避免灭绝旋涡提供有价值信息
科学家
据外媒报道,庇里牛斯野山羊(pyrenaica pyrenaica)的悲惨历史是一个表明持续增加的物种数量因人类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损失的强有力例子。这可能是本世纪初欧洲的第一次灭绝事件。然而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或避免做什么来阻止这种灭绝旋涡。
cnBeta
/
2021.06.16
20
:
51
研究发现肿瘤中仅有的少量细胞可使癌细胞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研究
据外媒报道,乔治敦大学隆巴迪综合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报告说,在肿瘤中发现的仅仅一小部分癌细胞就能使附近的其他类型的细胞产生并被“招募”,从而使癌症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科学家们与他们的研究合作者一起工作,发现“教唆者细胞”在侵袭性肿瘤的细胞中约占20%或更少;它们的数量很少,这可能是为什么当大量组织分析被用于通知治疗决策时,它们经常被遗漏的原因。
cnBeta
/
2021.06.16
20
:
03
“有趣的事物”:NASA“毅力号”拍摄到形状像海象的巨石
NASA
据外媒CNET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的“毅力号”探测器已经从其位于火星杰泽罗陨石坑的新家发回了数千张图片。偶尔,NASA会选择一些特别的视图来进行分享,就像周二它所做的那样,看一看漫游者在远处发现的一块巨石。“经过这块巨石,仔细看了一下。我的一些团队看到了与地球上火山岩的相似之处,”“毅力号”团队发推文说。
cnBeta
/
2021.06.16
20
:
01
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正在努力应对最新出现的技术故障问题
NASA
太空
据外媒报道,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扫描宇宙,这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宇宙的壮丽图像和数据。这艘宇宙飞船显示出了它的年龄。哈勃团队目前正在解决该望远镜有效载荷计算机的一个问题。有效载荷计算机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一个硬件,它控制着哈勃的科学仪器。
cnBeta
/
2021.06.16
19
:
54
气变或导致亚热带和温带蚊子全年活跃
世界许多地方的人们在夏季面临蚊子的滋扰。但或许会令人崩溃的是,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科院的研究人员14日发表在《生态学》上的最新研究,在气候变化较为显著的地方,这些传播疾病的昆虫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一个常年性的问题。
cnBeta
/
2021.06.16
19
:
53
在轨飞行三至六个月 中国空间站住户怎么“打发”时间
中国
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航天员如何选拔?任务艰巨在哪?他们又为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做了哪些准备?有“航天员女教头”之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一一揭秘。
cnBeta
/
2021.06.16
19
:
52
“耳套”传感器可实时检测血液中酒精含量
利用一种专用“耳套”传感器,可通过皮肤准确测量血液酒精含量。据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杂志6月10日发表的一项工程学原理验证研究显示,一种新研发的佩戴在耳部的新装置,可以通过佩戴者的皮肤无创检测其血液酒精含量的实时变化。
cnBeta
/
2021.06.16
19
:
44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今日9时22分发射
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cnBeta
/
2021.06.16
19
:
32
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模仿鳐鱼精子游动动作的仿生机器人
机器人
研究
据外媒报道,众所周知,精子通常通过拍打或旋转它们柔软的尾巴来游动。然而,来自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鳐鱼的精子是通过转动尾巴和头部来移动。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运动模式,研究人员使用机器人演示了这种技术。
cnBeta
/
2021.06.16
12
:
24
埋藏142年种子成功发芽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6月13日报道,今年4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密歇根州,一队科学家拿着手电筒和一张1879年的地图,在夜色的掩护下出发了。地图上标出了一个秘密地点,那里埋藏着不同寻常的宝藏:来自上百年前的若干瓶种子,它们被埋在地下,耐心地等待苏醒的那一天。
cnBeta
/
2021.06.16
6
:
58
NASA将安排一组太空行走计划 为国际空间站安装太阳能电池组
NASA
太空
NASA宣布,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也就是第65远征队的成员,将进行一组太空行走行动。第一次太空行走将于6月16日星期三进行,另一次将于6月20日星期日进行。这次太空行走将是为了安装新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帮助国际空间站提高供电能力。
cnBeta
/
2021.06.16
6
:
54
NASA正为Artemis I任务中绕月飞行的假人命名发起投票
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从6月16日星期三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绕月飞行任务中的人体模型举办命名投票活动。美国宇航局正在为Artemis I绕月飞行任务做准备,该任务将为把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有色人种送上月球表面铺平道路。
cnBeta
/
2021.06.16
5
:
08
我们无法欺骗衰老和死亡:对 老龄化速率不变假说的新见解
新的研究为我们不可避免的死亡找到了新的证据。由南丹麦大学的费尔南多·科尔切罗和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苏珊·阿尔伯茨领导的一项研究,包括来自14个国家42个机构的研究人员,为衰老理论 "衰老不变率假说 "提供了新的见解,该假说指出,每个物种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衰老率。
cnBeta
/
2021.06.16
5
:
06
了解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海洋环流数据是准确预测的关键
海洋
气候
数据
研究显示,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大西洋的海洋环流如何被纳入气候模型。30个最先进的IPCC气候模型对北半球,特别是欧洲的气候预测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对反应范围的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主要归因于各个模型对北大西洋洋流变化的模拟,而不仅仅是如通常假设的大气变化。
cnBeta
/
2021.06.16
4
:
41
青藏科考发现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5亿年前柴达木板块可能靠近华北板块
记者15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2020年7月,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的过程中,在柴达木板块北缘的全吉山地区,首次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相关成果于2021年6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类综合性期刊《地质学》(Geology)。
cnBeta
/
2021.06.16
3
:
54
无需冷冻保存的国产mRNA疫苗越来越近:本月展开一项关键试验
疫苗
新冠疫情
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mRNA疫苗——ARCoV,6月有望启动海外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6月15日,在由BioBAY主办的核酸药物研发论坛上,艾博生物创始人兼CEO英博表示,海外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的规模是2.8万人左右,合作方是泰格医药,“我们每天都在紧锣密鼓地做这个事情,包括墨西哥、哥伦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在齐头并进地推进。”
cnBeta
/
2021.06.16
3
:
31
研究称自残风险最大的青少年或能提前十年被识别出来
研究
据外媒报道,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两个自我伤害的青少年亚群,并表明有可能在他们开始自残前十年预测那些面临最大风险的人。来自剑桥大学MRC认知和脑科学组的研究小组发现,虽然睡眠问题和低自尊是常见的风险因素,但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青少年自残概况--一个是有情绪和行为困难,第二个群体没有这些困难,但有不同的风险因素。
cnBeta
/
2021.06.16
3
:
10
科学家在解开玻璃的“大科学”结构之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
据外媒报道,玻璃是我们每天最常见的物体之一,但这种非金属和非液体材料的详细结构一直是科学界的一大谜团。一个由香港城市大学科学家共同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发现,非晶态和晶态的金属玻璃具有相同的结构构块。而正是这些构件之间的连接性区分了材料的晶态和非晶态。这些发现阐明了对玻璃结构的理解。
cnBeta
/
2021.06.16
2
:
51
CDC和NIH的研究发现:2019年12月COVID-19已在美国出现
美国
CDC
新冠疫情
研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简称NIH)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新研究得出结论称,在2020年1月底第一例正式报告的病例之前,导致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能已经在美国各地传播了数周。
cnBeta
/
2021.06.16
2
:
32
单光子开关研究新进展:科学家详解固态材料中的“里德堡态”
科学家
研究
量子光子技术的基础,在于能够只使用一个光子来打开和关闭物理过程。而在芯片级架构中实现的这一点,对于系统的可扩展性也至关重要。近日,由物理学家 Vinod Menon 领导的一支纽约城市学院研究团队,刚刚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在固态材料中,将“里德堡态”这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的。
cnBeta
/
2021.06.15
20
:
28
NASA免费3D模型库:可以让任何人打印宇宙飞船和小行星
NASA
据外媒报道,没有多少人意识到,除了科学数据和新闻发布,NASA还在其网站上分享了大量的免费资源:电子书、儿童材料、播客等。对于那些拥有3D打印机的人,该机构还提供了大量可供3D打印的模型,包括最受欢迎的航天器、小行星、火山口等。
cnBeta
/
2021.06.15
20
:
09
研究发现暴露在导致普通感冒的鼻病毒下可预防SARS-CoV-2感染
研究
据外媒报道,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鼻病毒是导致普通感冒最常见的原因,暴露于这种病毒可以防止被导致COVID-19的病毒感染。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普通呼吸道病毒能够启动干扰素刺激基因的活动,干扰素刺激基因是免疫系统中的早期反应分子,它可以阻止SARS-CoV-2病毒在被感冒感染的气道组织内的复制。
cnBeta
/
2021.06.15
19
:
54
NASA分享巨型SLS火箭核心级和Artemis I任务假人的照片
NASA
据外媒报道,大型太空任务需要一个大型火箭,而美国宇航局(NASA)的巨型太空发射系统(SLS)当然符合这一要求。NASA计划将这枚火箭用于让宇航员返回月球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任务--这枚火箭有365英尺(约111米)高。
cnBeta
/
2021.06.15
16
:
16
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用于快速排除COVID-19感染
新冠疫情
人工智能
研究
人工智能可能提供了一种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COVID-19的方法。一项国际回顾性研究发现,感染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会在心脏中产生微妙的电变化。AI增强型心电图可以检测到这些变化,并有可能被用作快速、可靠的COVID-19筛选测试,以排除COVID-19感染。
cnBeta
/
2021.06.15
13
:
58
研究人员让蜗牛带上全球最小计算机 以解开它们从捕食者口中幸存的原因
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一种外来的捕食性蜗牛后,南太平洋社会群岛的50多种树蜗牛被消灭了,但白壳的P. hyalina蜗牛却幸存下来。现在,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家和拥有世界上最小计算机的工程师之间展开合作,让科学家们明白了P. hyalina幸存的原因。
cnBeta
/
2021.06.15
13
:
28
55岁美国冷战库存导弹改装火箭成功发射绝密间谍卫星
美国
导弹
卫星
冷战
北京时间6月15日21点35分,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瓦卢普斯中大西洋太空港,一枚冷战时期库存的导弹改装的的火箭“米诺陶1号”发射升空,将三颗为美国政府间谍卫星机构NRO设计的绝密卫星进入轨道。这是自2000年以来,米诺陶火箭的第28次飞行、第18次轨道发射,也是米诺陶1型火箭的第12次发射。
cnBeta
/
2021.06.15
6
:
59
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残骸再入地球 箭体绝大部分已烧毁
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通报,经监测分析,2021年6月15日16时49分±1分钟,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陨落区域中心点位于南太平洋海域(西经129.4°、南纬16.5°),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cnBeta
/
2021.06.15
5
:
27
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丝状宇宙旋转结构就像一把“开瓶器”
行星在旋转,恒星在旋转,星系和星系团都在旋转。但是,这种角动量在链条的上游有多远?天文学家现在发现了宇宙中一些最大尺度的结构也在旋转的证据--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丝状结构将星系缠绕在宇宙中。
cnBeta
/
2021.06.15
4
:
34
马尔马拉海“海鼻涕”泛滥成灾 治理恐将持续多年
总台记者 陈慧慧:“蓝色马尔马拉海”渡轮是伊斯坦布尔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但是最近居民们出行的时候发现,马尔马拉海上不再是一片蓝色的(以前照片),而是被覆盖上了一层白色的厚厚的黏液,这些黏液俗称“海鼻涕”,它们随处可见,如影随形,真的就像”鼻涕”糊住了海面。
cnBeta
/
2021.06.15
3
:
49
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超9亿
新冠疫情
疫苗
国家卫健委6月15日通报,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过9亿剂次,距离超8亿剂次仅过去6天。专家表示,我国现有疫苗对变异病毒有可观保护效果,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办法。积极接种疫苗,“免疫长城”还需你我再添一把力。(徐鹏航、陈席元;海报设计:肖循)
cnBeta
/
2021.06.15
2
:
30
研究人员尝试检测南大洋磷虾栖息地的气候信号
研究
气候
据外媒报道,在南极栖息地的中心地带,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预计将导致本世纪磷虾的数量减少约30%。然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新研究发现,这些对这个小而重要的物种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气候的自然变化无法区分,直到21世纪末。
cnBeta
/
2021.06.15
2
:
19
工程师找到能让液态金属在反射表面和散射表面快速转换的方法
据外媒报道,工程师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可以让液态金属在反射表面和散射表面之间转换的方法。这种转变只需要少量的电力就可以用来制造可开关的镜面。 液态金属导电并能以跟固态相同的方式与热和光相互作用,然而增加的流动性却开辟了一系列以前不可能实现的新设备。
cnBeta
/
2021.06.14
20
:
58
曾被认为是小型恐龙的化石现被证实是一种未知蜥蜴
据外媒报道,一篇突破性的论文为一种神秘的小型恐龙的身份提供了新的线索,新研究表明,化石遗骸实际上是一种未知的蜥蜴。Oculudentavis naga是一种生活在9900万年前的蜥蜴新物种,但直到最近人们都认为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
cnBeta
/
2021.06.14
20
:
26
为何我们会继续在完全接种疫苗的养老院住户中看到COVID-19爆发?
新冠疫情
疫苗
据外媒报道,德国各地都有涉及护理院的SARS-CoV-2疫情的报道,这些养老院的住户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来自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柏林一家机构的疫情来分析病毒相关数据,并研究老年居民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反应。研究人员的数据已经发表在《新兴传染病》上,证实了疫苗对老年人的有效性。
cnBeta
/
2021.06.14
20
:
10
NASA和SpaceX的目标是在万圣节期间发射Crew-3载人航天任务
NASA
SpaceX
据外媒CNET报道,当地时间周一,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SpaceX的Crew-3前往国际空间站任务的新目标发射日期为10月31日。它将发射日期从之前的10月23日推迟了约一周。
cnBeta
/
2021.06.14
19
:
56
专家们为何特别担心在美国迅速蔓延的COVID-19 Delta变异毒株?
美国
新冠疫情
据外媒报道,一些专家警告说,拖延疫苗接种工作可能导致COVID-19的感染、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最新的Delta冠状病毒变体被证明比以前的毒株更加危险。COVID-19 Delta病毒已经在美国迅速蔓延,这是一个不祥的信号,因为新的研究表明,感染该病毒的人住院的风险几乎增加了一倍。
cnBeta
/
2021.06.14
14
:
08
研究认为人类正在创造可能导致下一次疾病大流行的条件
人类
研究
悉尼大学的新研究发现,人类正在创造或加剧可能导致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的环境条件。悉尼兽医学院建模表明,生态系统压力、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是与病原体(致病因子,如病毒和细菌)多样化有关的关键因素。这有可能导致下一次传染疾病的暴发。
cnBeta
/
2021.06.14
13
:
11
NASA认证了罗曼太空望远镜全部24个探测器
NASA
太空
美国宇航局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团队最近对该任务所需的全部24个探测器进行了飞行认证。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计划在2020年代中期发射,这些设备将把星光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其解码为3亿像素的大块天空图像。这些图像将使天文学家能够探索大量的天体和现象,使科学家更快地解决许多紧迫的宇宙之谜。
cnBeta
/
2021.06.14
10
:
39
NASA开始组装大型月球火箭SLS的核心级
NASA
月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的完全堆叠的双固体火箭助推器在该机构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移动发射塔上开始构建,这是NASA的Artemis I任务的堆叠和装配计划中的一部分。
cnBeta
/
2021.06.14
5
:
42
最早的巨大黑洞风暴被发现:关于宇宙早期历史的提示性信号
黑洞
研究人员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发现了131亿年前由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大星系风。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观察到的这种风的例子,也是一个明显的迹象,这表明巨大的黑洞在宇宙的早期历史中就对星系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nBeta
/
2021.06.14
2
:
29
陕西发现中国最古老龟类足迹 距今约1.6亿年
中国
6月11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国内外古生物研究机构组成的中外遗迹学研究团队宣布,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柳沟峁村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龟类足迹,距今约1.6亿年。同时发现一组保存良好的中侏罗世时期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
cnBeta
/
2021.06.14
0
:
23
黑夜中回荡的嘈杂叫声带来了新物种的发现
树蹄兔 - 一种小型食草哺乳动物的聒噪叫声在非洲西部和中部的森林中回荡,但它们的声音因地点不同而不同。生活在沃尔塔河和尼日尔河之间的树蹄兔发出一种吠叫声,与居住在非洲森林地带其他地区的树蹄兔发出的尖叫发声不同。
cnBeta
/
2021.06.13
23
:
51
研究:许多COVID-19患者会产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免疫反应
新冠疫情
研究
据外媒报道,无论是在感染时还是之后的好几个月,COVID-19被发现跟各种意想不到的症状存在关联。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但有一种可能性是,COVID-19正在触发一种自身免疫过程,这种过程会使免疫系统被误导进而攻击自身。
cnBeta
/
2021.06.13
23
:
42
研究发现36个矮星系同时出现新恒星诞生“婴儿潮”
研究
据外媒报道,三个相距遥远的矮星系同时出现了新恒星的“婴儿潮”,这一意外发现挑战了有关星系如何成长的现有理论并可能增强我们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就何时产生新恒星而言,距离超100万光年的星系应该有完全独立的生命。
cnBeta
/
2021.06.13
23
:
27
每天放屁3400升:你不知道的“屁精”大象
大象北上昆明,刷爆全网,引发关注。然而有很多关于大象的有趣行为,可能大家并不了解,今天来给大家讲个关于大象的有趣故事:每头大象其实都是个“屁精”!据科学家估算,每头大象每天放的屁(主要是甲烷),如果换算成汽车高效利用的话,可以开出去30公里远,和它一天行走的距离差不多。因此把大象称之为屁神或屁精,丝毫没有任何夸张或贬低大象的含义。
cnBeta
/
2021.06.13
23
:
26
和烦人的蚊子说“拜拜” 华人团队揭秘驱蚊剂的防蚊原理
随着夏天的到来,你是不是听到熟悉的“嗡嗡”声就下意识想起蚊子包带来的瘙痒感呢?许多人也开始囤积驱蚊剂“备战”。别小看驱蚊剂的作用,比起止痒,最重要的是,它们能让蚊子在靠近皮肤前就自动逃开,从而预防由蚊子传播的各种疾病。
cnBeta
/
2021.06.13
23
:
16
研究人员发现首个在夜间活动的丽鱼物种
研究
据外媒报道,科学家在非洲的马拉维湖发现了第一个夜间活动的丽鱼物种,这为睡眠的进化提供了线索。由于觅食策略、社会行为和躲避捕食者的欲望,动物的睡眠和活动模式非常多样化。据悉,这些淡水鱼有着3000多种丽鱼科,其可能是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鱼类之一。
前页
1
...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后页